现在位置: 首页> 常识>

四分五裂的意思及成语解释(“四分五裂”这个成语竟然是这么来的)

时间:2024-12-07 08:30:45 浏览: 100


引言

在今天,我们通常用四分五裂来形容分散破裂,不完整,它的出处在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一》里提到过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魏国南部和楚国与齐国不合,那么攻打齐国东部,东部和齐国与赵国不合,那么赵国攻打它的北部,和韩国不合,那么韩国攻打它的西部,不和楚国关系密切,那么攻打楚国的南部,这就是所谓的四分五裂。张仪主张的打战,能更好的趋利避害。

张仪简介

张仪是魏国安邑山西万荣县人,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与谋略家,他非常有智谋。张仪对秦惠文王陈说对抗合纵的连横谋略:“今秦地形,断长续断,方数十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张仪首先分析了秦国的优势很有利于打仗,地形适合扩展,是天下难能可贵的风水宝地,这反映了张仪对世界情势分析的敏锐眼光,其次,张仪又说,“要瓦解六国的联盟,应该举赵亡韩,臣楚,亲齐,燕,以成伯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 不得不说张仪非常有眼界和谋略,对不同的国家有针对的方案,而且招招致命。




首先,他们支援赵国灭掉韩国,因为这些小国无关痛痒,不会对秦国造成多大的影响,而臣服于楚国,是因为当时楚国国土强大,秦国还不足以与楚国抗衡,而且楚王也是个比较昏聩的君王,一旦惹怒他,那么很有可能没有好果子吃,而且秦惠文王也于楚国有联姻。楚王曾将嫡公主下嫁给秦惠王,所以楚国肯定动不得,亲燕,齐,所以后来秦惠王将秦国公主远嫁齐国。对各国实行诸侯之道,这就是张仪的计谋的主要内容。

秦惠王也采纳了他的计谋。后来秦国为了对抗魏惠王的合纵政策,达到兼并魏国国土的目的,张仪用了连横的策略,与齐国和楚国大臣会合以消除秦国东进的忧虑。后来张仪回到了秦国,被罢免了相位,后来,魏国与惠施联齐、楚没有结果,不得不改用张仪的对策。

后来,公孙衍出任魏国宰相,张仪再次被驱逐回秦,秦惠王公元八年,张仪再次担任秦国宰相,这一点《史记》上有记载,“八年,张仪复相秦。”九年,司马错攻打蜀国,蜀国灭亡,占领了天府之国(今成都)。天府之地极其富饶,为秦国提供了一个很强大的后方支持。

一、张仪的主要功绩(合纵连横,欺骗楚国,收汉中六百里。)

张仪一张的嘴真的是三寸不烂之舌,不得不说,张仪一张嘴,六国都得毁,张仪的嘴才恰似当今的顶级销售。举个例子,当时最著名的就是纵横,张仪和苏秦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他们就是著名的一横一纵,“连横”就是四处游说各国,让各国向秦国靠拢,攻打弱国说白了就是强强联合,利益均沾,“纵”的意思就是主张各国联合抵抗秦国,也就是多个弱国聚在一起攻打强国。张仪本来是魏国人,在魏国不受人待见,跑到楚国游说,也不受人待见,而且还被人误会偷了假的和氏璧,被打得伤痕累累,当时张仪特别害怕自己舌头掉了。因为失去了舌头,也就失去了为自己谋生的工具。

后来,张仪当上了秦国的宰相,那时候秦国相对来说国力不是那么强大,地势偏远,连楚国公主嫁到秦国来都觉得秦国偏远荒芜,而且众多蛮夷。但是秦惠王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不同于楚怀王的昏聩,于是张仪在秦国也算是受人尊敬的。当时张仪的计谋主要是打破五国之间的联盟。当时的五国如同一盘散沙,各国都心怀鬼胎,都想着自身的利益,看似平静,其实暗藏汹涌,而张仪的计谋,确实把五国掀翻了天。




当时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且强强联盟,张仪想要拆散齐楚之间的联盟,于是他跑去见楚怀王,他对楚怀王说:“大王派我来跟贵国交好,要是大王下定决心跟齐国断交,秦王不但愿意与贵国永远交好,而且还愿意把商于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贵国,这样一来,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得了秦王的信任,不是两全其美?”

楚怀王当时听信了张仪的话准备和齐国断交,心里的算盘正打得美滋滋,正当这个时候,楚国的大臣陈轸跳出来反对。这里介绍一下陈轸,陈轸当时和张仪一起辅佐秦惠王,和张仪是冤家对头,换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张仪不希望陈轸抢了自己的销售业绩。张仪为了赶走陈轸,就说陈轸是楚国派来的奸细,让秦国杀了陈轸,然后秦王就去试探他,“子欲何之?请为子车约。”对曰:“臣愿之楚。”

这句话果然应验了张仪的话,当时张仪特别得意,但是这个危机还是被陈轸给化解了,陈轸当时拿了一个人调戏两个妇女的例子来举例证明自己对楚国的忠诚,如果自己不忠诚,哪怕再能说,楚国也不会重用他,这个例子既打消了秦惠王对他的顾虑,又含沙射影地夸赞了楚怀王,这样一来二去,他两边都不得罪,不得不说陈轸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在应对张仪的为难时,仍然能够随机应变。保全性命。

这次张仪来楚国见楚怀王,陈轸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是楚怀王完全不听陈轸的忠告,当时楚怀王还是被蒙在鼓里,此时的张仪已经回到了秦国,又准备去齐国游说,与齐国暗中联合,楚国派一位将军来接受土地,张仪为了躲避,竟然称病不上朝,楚王以为自己的不够有诚意,于是还派了一名勇士去痛骂齐王,齐王气坏了,连忙跟楚国断交。张仪证实了楚国和齐国确实断了联系之后,这才接见楚国使者,开始翻脸不认人,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张仪又不承认自己的诺言了,于是楚王气坏了。连忙攻打秦国,此时的秦国和齐国已经联盟,楚国很快败下阵来。秦国不仅打了胜仗,还赢得了汉中六百里里,大大削弱了楚国的势力。


二、成语出处

张仪也用了同样的招数来游说魏国,首先,他抓住了魏国的软肋,防御弱。魏国的优势,交通便利,帮助秦惠王游说与各国诸侯结盟,他对魏王说,魏国是一个小国,人口不多,交通便利,但是连通各国反而不好,为了安全,不得不加固边界防御工作,就很困难,守卫边境的士兵就有十万人,那么魏国这个小国还剩下什么呢?加上魏国的地理位置,很易在各国战争当中受到牵连,沦为战场,到时候魏国就四分五裂了。


魏王一听,立马就慌了,忙问张仪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张仪说了很多关于和秦国合作的优势,比如说,地理位置方面,秦国是首选,韩国和秦国是邻国,如果韩国归顺秦国了,那么秦国来攻打魏国也就轻而易举。只有归顺强大的秦国,魏国才有活路,魏王当时被吓得半死不活,当时就答应了张仪的提议。

这个成语在今天也用来形容意志不坚定,立场不坚定的人,张仪当时采用了种种手段其实只是想吓吓魏王,只是魏王没有主见,一下子耳根子就软了才上了张仪的当,这个成语在今天也比喻那些没有主见,不懂权衡利弊的人。这个成语至今被用在这种典籍里面,例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一时鱼奔鸟散,被楚兵砍瓜切菜,乱杀一回。杀得四分五裂,七零八碎。”

三、张仪的结局

秦惠王去世后,秦武王登基,秦武王,他荒唐得举鼎而死,于是诸位大臣向秦武王进谗言,说张仪是小人,不能任用。张仪在各国中的名声也并不好,因为多次失信,各国也都不太信任他,招致了很多的怨恨,连自己的母国魏国也不接纳他,于是张仪开始落魄,最终病死在游说各国的途中。毕竟,不是每个君主都能像秦惠王一样,千里马再好,也需要伯乐的赏识。


总结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张仪:'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这句话可以看出,司马迁不喜欢张仪,认为张仪作恶太多,可是我认为张仪也并非完全是大恶人,只是他为了保全秦国的利益才不得已牺牲这句的名声,正是因为张仪的卓越的才能,才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的基础,也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出生做出了莫大贡献,正所谓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张仪的智慧也给我们后世子孙带来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个人的身后都藏着自己的无奈和自己的立场。不得不说张仪为秦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故事也将被永远铭记。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