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常识>

贝雅特丽齐象征什么?一生未曾婚配的著名诗人但丁,是否深陷“爱情误区”?

时间:2024-07-24 08:45:31 浏览: 100

但丁·阿利吉耶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一生未曾婚配,据说是因为他始终爱慕着一位叫贝雅特丽齐的女子。可是但丁一生仅仅见过贝雅特丽齐两次,9岁时在长辈做客时与其他孩童玩耍时第一次相见,在22岁经过一座桥时再次偶遇,贝雅特丽齐在人群中多看了但丁一眼。仅仅如此,但丁便深爱上了贝雅特丽齐,认为她是象征美好的天使,此后虽然再也没能相见,但却深爱其一生,并将贝雅特丽齐的形象写入《新生》、《神曲》等著作之中。

在但丁的笔下,贝雅特丽齐展现出超越中世纪社会黑暗的美好,为困顿之中的但丁带去希望与精神的支持。那么,但丁的这种情感是爱情吗?如果是的话,但丁爱的对象究竟是真实的贝雅特丽齐这个人,还是一个由但丁构想的、名为贝雅特丽齐的、代表着美好的象征呢?无论这种感情是否是爱情,但确定无疑给予了但丁人生信念上的指引和支撑,这是否是一种错误的感情呢?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但丁一生未曾婚配,始终爱着的那位女子--贝雅特丽齐,一生中也仅见过两面,但是其美好如天使般的形象却被写入《新生》《神曲》等代表作之中。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界定“但丁式情感”呢?是暗恋、单恋吗?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爱情吗?是一种错误的感情吗?

为了更好地回答这几个问题,我想还是先从但丁的职业身份说起吧。文学家、诗人是但丁最著名的身份标签。一般来说,文学家往往会借助于自己手中的笔来塑造心目中理想的人物形象,呈现理想中的社会形态,并借助于作品中的人物之口来阐释作者的立场观点、生活理念和价值追求。但是,作品中的人物也不是凭空产生的,高于生活,肯定无疑的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但丁心目中期望塑造的理想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中两次遇到的贝雅特丽齐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产生了高度契合,恐怕在眼神交汇的一刹那,但丁就认定贝雅特丽齐就是那个他心目中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物。如果单从这个特征维度分析,但丁与贝雅特丽齐的关系更像是“一见钟情”,而不是所谓的“暗恋”与“单恋”!

到底该如何界定“但丁式情感”呢?但丁的这种情感是爱情吗?如果是的话,但丁爱的对象究竟是真实的贝雅特丽齐这个人,还是一个由但丁构想的、名为贝雅特丽齐的、代表着美好的象征呢?

真真是一个绝妙的好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爱情!这就是著名文学家、诗人专属的爱情!贝雅特丽齐既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具体人物,也是文学家、诗人眼中那个“审美意象化”的具体目标,在但丁的心目中已经很难再把两者截然分开。也许,贝雅特丽齐就是从但丁的作品中走出,来到世俗世界,或许,但丁感恩于上天的赐予,折服于贝雅特丽齐外在美好的形象和内在高贵气质,于是将其写入了自己的作品,其中因果,谁能说得清?

至于评价一种情感是否正确还是错误,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立场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甚至,很多情况下,已经不能用简单的正确还是错误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尽管只见两次,间隔时间久远,却成为一生执念,此种现象历史中屡见不鲜,当下社会也是层出不穷。但丁一生未娶,是否与只见过两面的贝雅特丽齐有关,限于资料,不敢妄言。但请谨记:或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般来说,每一个男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中情人”,每一个女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白马王子”,二者皆为人们心中所塑造的理想异性伴侣的完美化身!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理想的完美的另外一半最初大多来源于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视野的开阔、认知水平的提升,心中塑造的理想的完美的另外一半,其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也会由较为模糊的状态逐渐变得愈加清晰、具体、明确。但是不管如何变化,大都遵循这样的规律:社会标准的内化,以及社会标准与个人标准融合之后的外化。

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个人在择偶的时候,其所预设的条件与标准首先来自于社会的一般通行标准,然后,个人再将其与自己的具体条件与要求进行结合,比如不同的地域、家庭、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理想追求、民族信仰、生活习俗、行为方式等等,作为考量的基本因素。经过不断地、反复地内化与外化,一个完整的体系化的恋爱观逐渐成型。

回到案例中的问题,“但丁式情感”到底属于何种性质与类型的爱情?到底是贝雅特丽齐成就了但丁,还是但丁塑造了贝雅特丽齐这个美好如天使般的形象?其实,这就像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是鸡生了蛋还是蛋生了鸡,纠缠于此,永远也不会有答案。我只想说:但丁是幸运的,他心目中勾勒已久理想的完美的人物在现实社会中竟然找到了理想的完美的化身--贝雅特丽齐;我还想说,贝雅特丽齐也是幸运的,她幸运地两次遇到了但丁,并因但丁而为世人所知,成为作品中永恒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