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常识>

人民币破7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8-07 14:15:17 浏览: 100

自5月17日开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在岸和离岸市场双双破“7”。

截止5月23日,依然维持在7.052水平。

5月17日美元指数一度回升至4月3日以来最高值103.03附近。像5月18日,上涨至103.63,是七周以来最高的。

人民币破“7”,现在好像成了一件颇有仪式感的事,每次都会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而且多是那种悲观情绪。

其实,这都是汇率的正常波动。坐个飞机还会有颠簸的时候,何况受制于各种因素极多的汇率。去年,人民币就破过7了,一度达到7.3。好像当时也有大量“我们完了”的悲观论调,还有预言会冲破8。结果呢,事实证明,这种悲观实在没必要。

汇率走势,受制于各种因素,比如,内外贸,国内经济增长预期,以及内外资本流动。当然,如果只是考虑人民币兑美元,那还可能受到美国国内经济、内外贸、内外资本流动。

分析人民币兑美元破“7”,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民币自身因素,二是美元的因素。

壹 人民币自身因素

01)国内4月经济不及预期

4月的数据确实不及预期,咱客观地说。怎么个不及预期呢?去年4月,受疫情影响比较大,各方面数据都不太好,所以今年4月,包括消费、工业同比增长,我们预期是会有较大回升的,结果,并没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10亿元,同比增长18.4%,比上月加快7.8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49%,这些看起来还过得去的增速,其实大概只相当于2019年疫情前一半的增速。

除此外,在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下降0.47%;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也回落了0.4个百分点。

还一个更大的不利消息,对市场信心冲击可能更大: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至20.4%,较3月环比上升了0.8个百分点,创下2018年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

有效需求、投资不及预期,市场预期国家会继续降息,市场上的人民币会更多,自然会让更“便宜”。尤其像咱们这种出口加工业导向的国家,本币贬值压力会更大。比较典型的例子,如韩元,兑美元汇率今年降幅超过4%了。

实际上,美元加息周期,全球非美元货币,基本都跟着贬值。过去两个月,人民币贬了3%,日元贬了4.79%,欧元贬了2.4%——欧洲跟着美元暴力加息而加息,对冲了一部分,日元没跟着加息,贬得最惨——而我们不仅没加息,反而降息,就这样,也只贬了3%,已经够“坚挺”了。

现在全球经济处于下行周期,说白了,就是一个比烂的时刻。

相对老美债务上限、通胀高企还有欧洲通胀受压、能源价格居高不下以及日韩出口暴跌的情况,中国这边还算比较不那么差的,投资、消费增长尽管不及预期,但好歹在复苏,一季度GDP获得了4.5%的增速,美国、日分别为1.6%、1.3%,欧盟那边为1.3%。

02)交易层面,国内结汇率总体偏低、售汇率较高。

这是啥意思呢?就是年初以来,国内贸易顺差扩大,赚了不少外汇,但赚回来的外汇即美元,很多没有兑换成人民币,而是直接转化成了国内美元存款。

原因很简单,现在人民币存款利率走低,而美元加息周期内,美元存款实际执行利率是在升高的。

2012年以前,咱们国家实行的是强制结汇和限额结汇制,即你做外贸赚回来的美元,必须出售给指定银行,不能个人持有。这是因为,以前咱们国家外汇储备比较紧张,1993年甚至出现过外汇储备赤字119亿元的窘境。外汇不够,就没法购买外国设备、资源,不利于进口,不利于经济生产。

随着外汇储备以及盈余增多,国家取消了强制结汇制度,企业和个人可以在境内设立外汇账户,并且有相应外汇存款利息。最近,美元存款实际执行利息涨得有点快。结果,导致一季度咱们国家是处于结售汇逆差的状态。

所谓结汇,就是企业或个人把外汇卖给银行。售汇,就是银行把外汇卖给个人或企业。两者逆差,说明市场对外币需求上升,市场更愿意持有外币,相应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

整个一季度,结售汇逆差为153亿美元,不过数字不大,基本是平衡的。

贰 美元因素

看空美元,原本是今年市场共识,原因有二:美联储加息迟早按下“暂停键”;美国通胀下行。

——这一度让美元指数逼近100。我们看本文开头第一张图,这波上涨之前,美元指数已经持续一个多月的低位,基本在101以下徘徊。

美元指数,是一揽子对外币的价格指数,是受全球经济和货币影响的,不单针对人民币。

而这几天,美元指数为什么突然又上扬了呢?我这简单总结了三个原因:

01)美元加息周期,估计还会持续,与市场原来的预期相左。最近,老美两党为债务上限问题吵吵闹闹,至今没个结果,而且美国达拉斯联储主席洛根最近也明确表示,6月暂停加息可能性不大。

本来说好的停止加息,结果突然来这么一哆嗦,市场预期被打乱,为此,市场避险情绪升温,推动美债收益率上限、美元指数走高。

我们看两年期美债收益率,最近几天也是在走高的:

02)最近的一项数据显示,美国首次申请领取失业金人数下降,所以与此相应的,市场预估,老美劳动力价格上涨,高通胀会继续高企。

03)除了上述因素,像美国银行健康状况和全球经济前景,都可能增强美元的避险需求。但这点实在存疑,一会,我下面会分析,美元长期的信用其实在动摇。当然,这并不能排除全球经济不明朗,又没有更好的避险工具的情况下,推高美元。毕竟美元依然是全球硬通货。

叁 看长远

人民币兑美元,短期波动不代表什么,重点看长期。其实如果眼光放远点,人民币显然是相当坚挺且稳定的。

01)首先,我们的外贸出口,在加工工业产品出口强劲带领下,一直表现不错,基本保持在过去10年的高位。

外贸出口强劲,自然就会带来大量的外汇。所以我们的外汇储备也维持在相当的高位。截至2023年4月,我们的外汇储备为3.2万亿美元:

相比2022年末3.13万亿美元,上涨不了不少:

我们都知道,中国外汇储备中,有很大一部是美债(大概1/3)。但2013年持有的美债达到1.2万亿美元的高峰后,咱们就一直在减持美债,目前为8594亿美元。(刚美国财政部,说咱们增持了205亿美元,这个无关大局,大趋势是减持。)

那这就有个问题,一方面我们外汇储备没有减少,一方面我们又在不断坚持美债,那多余出来的外汇,配在了哪里呢?

有人说买了黄金、搞一带一路、对外建设、购买矿产等等,还有人说,有一部分拿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了。我没细究这事,但总之是将原来持有的美债,沉淀为各类实体投资和固定资产了。

但无论何种用途吧,这都可说明,外汇储备方面我们“游刃有余”。而只要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以及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自主能力,稳定对美元汇率,就不是问题。

相对而言,老美这边就不太妙了。

债务上限谈妥后(两党现在在吵架,但终究是必须谈妥的),必然继续增加美债,规模大约在1万亿美元国债,这些债务卖到市场上,大量吸走市场流动性,有可能迫使美联储降息。而只要美联储一降息,市场美元增多,美元指数就进入下跌周期。

两相对照下来,一强一弱非常明显。

实际上,我们前面说过,美元降息、看空美元,本来也是市场的大预期,只是预期最近出了点“小意外”,才让美元又“外强中干”地再挺一段时间。

02)另外,我们前面提到结售汇逆差,影响了人民币走弱。我查了下,其实就在这波人民币短期走弱的前两天,5月1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连续两个月的结售汇逆差结束了。所以这块影响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变小了。

03)再有,4月,来华直接投资也保持净流入,外资连续两个月净买入境内证券,显示我们的经济发展前景和人民币资产价值,在进一步提升全球投资者信心。比如最近有个新闻,欧洲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东方汇理,准备从美国转向中国。

有时候,对于中国经济,外资的投资者,反倒比咱们国内人的信心还足。这点也挺讽刺的。

04)美元走高,有一个因素,是非美元“不争气”,比如英镑、欧元。去年疫情+俄乌战争,欧元区和英国经济面临巨大压力,一开始,欧洲和英国央行,相对美联储,还显得比较“腼腆”,在美联储暴力加息下,没有及时跟进,结果导致去年欧元兑美元,一度跌破平1:1,最低触及1:0.9535,随后欧洲和英国央行跟着加息后,才慢慢升上来,目前维持在1:1.08附近。

不过目前,英国、欧洲的通胀压力,比美国还大,比如英国,3月cpi依然在10.1%,比美国同期5%的通胀率高了5个百分点,而欧元区则在7%左右。

在比美国还严峻的通胀形势下,欧洲、英国央行停止加息的时间点,大概率会比美联储更迟。

如此一来,可以预料,欧元或英镑和美元的利差会收窄,从而影响资本流动方向,进而制约美元进一步走高。

05)另外,还有一件事,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就是大约一个礼拜前,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宣布,硅谷银行破产,不会保护美国国内以外的存款。

这是一项近乎明抢的无耻操作。

更令人无语的,是在硅谷银行刚倒闭那会,该行开曼群岛分行存款的客户,还收到过通知,说是资金完全可以自己使用,但现在他们的账户余额已经归零了。

这等无信无良的操作,加上此前明目张胆扣押俄罗斯富豪资产、制裁他国企业、公民,以及在国内搞禁止华人购买房产那一套。

如果不是老美军事、金融和经济的一整套霸权撑着,如果不是世界人民对美元的惯性依赖,这一套骚操作下来,美元信用早就破产了,还谈什么“走强”和“坚挺”呢?

但虽然还表面挺着吧,拜登时代也让美元霸权走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完全撕掉了虚伪的面纱。

这让人愤怒,但我个人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那些原本存有侥幸和期望的人,或能更清醒一点点。接下来,我们估计会看到全球“苦美元久已”的国家,慢慢的悄悄的“挖墙角”,一点点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和盘剥——“去美元化”运动,早在拜登之前就开始了,但拜登将它推向了新高度。

总之,看汇率走势,别看短期波动,破不破7的,也没那么重要,大时代里的小波澜罢了。

而美元走势,实事求是讲,整体就是趋弱的,这点没什么可怀疑,其信用和使用基础,都在走弱,这才是真正值得关心的“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