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常识>

罗什简介(鸠摩罗什:是他让佛的智慧在我们文化中扎根)

时间:2024-11-08 09:00:26 浏览: 100


传说,1905年,一个德国探险家深入新疆,他在龟兹古国的山崖上,发现了欧洲骑士的画像。

探险家颤抖着举着手中的蜡烛,他不敢相信,自己打着领结,装着扩领燕尾的西装,这竟然是1700多年前的龟兹服装……

再往里走,探险家更是发现了青金蓝的壁画穹顶,简直是西方教堂的原始母体,而墙壁上则画着16个和真人一模一样大小的佩剑骑士,仔细看,无论他们腰间的长剑,还是服装、腰带、甚至是衣领口袋里装着手帕的风俗,这简直就是16个活脱脱的欧洲贵族,但是,探险家一遍又一遍的想掐醒自己,他不敢相信,不敢相信这些欧洲人一直遵循了上千年的传统,竟然在1700多年前的龟兹古国找到了最原始的开端……

这位探险家叫做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他所发现的这些石窟如今被叫做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库车市,古代这里叫做龟兹国。

而如今,你如果来到千佛洞,除了一大片光秃秃的山崖,你其实已经看不到这些华美的壁画了,因为,勒柯克实在太爱它们了,已经把它们全部敲掉,运回了德国。

但是,当你走出千佛洞,在广场上,你会看到一尊风格迥异的佛像,他叫做——鸠摩罗什,正是我们今天的故事的主角,而千佛洞是他是他的故乡,他从小就是一个在这些文化大碰撞的洞窟中学习、成长的少年……

教科书上说,鸠摩罗什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西域僧人,是他把印度的佛经最早成系统的翻译成了中文。

但也许,你并不知道他究竟翻译了什么。

其实,比如,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观世音菩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还有那句十分优美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等等等等,这些词汇、语句和思想,都是通过他的翻译,才在我们的文化中生根发芽。

但为什么又有人说,他不过是一个情僧。

也有人说,他是《西游记》中牛魔王的原形。

而历史书上则说,中原的皇帝为了他,甚至不惜两次远征西域。

所以,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故事。

1700年前·印度北部

时间回到1700年前,在印度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有一位相国找到了自己的国王。

他跟国王说,自己的爷爷是相国,自己的爸爸是相国,到了自己,还是相国。

如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恳请国王,批准我出家为僧,今后过乞食苦修的生活,追求智慧。

国王再三挽留,但这位相国还是毅然决然的告别的雍容华贵的生活,成了一名苦行僧。

他叫做鸠摩罗炎(Kumārāyana),刚开始,在印度苦修的时候,他发现,这样不行,因为整个北印度都知道自己曾经贵为相国,每当他托钵化缘,总是能得到无比丰厚的供奉,根本就看不清世间疾苦的真相。

更何况,他还十分的年轻和英俊……

和尚长得美,这绝对是一种罪过,于是,他决定向东走,翻越大雪山,前往一个没人认识自己的地方修行。

而这天,就在他踏入雪山的那一刻,在雪山的另一边,一位公主做了一个梦。

她梦见一位英俊的王子从雪山那边下来,王子亲吻了自己的额头,自己的思绪突然就飞到了穹隆宇宙当中,看到了繁星、天国、地狱、净土,似乎一切智慧正在开启的那一刹那,她突然醒了,宇宙消失了,眼前只有王子那张英俊的脸庞……

这位公主,就是龟兹国国王的妹妹,叫做耆婆(Jīva)。

耆婆从来高冷,无数贵族、王子向她求过婚,都被她一一拒绝,这会儿她已经年过二十,但她依旧在等着那位真命天子。

不久以后,当耆婆在龟兹城里见到一路乞讨的鸠摩罗炎时,她知道,自己等的人已经来了。

于是,她向国王哥哥说明了心意。

哥哥惊呆了,说,妹儿啊,那可是个和尚,你难不成想让我帮你逼那和尚还俗不成?

耆婆答,是的,哥哥,没错,逼他还俗。

于是,龟兹国全部出动,软硬兼施,硬生生的把鸠摩罗炎留在了龟兹城中。

耆婆从帘子后面看着自己的心上人,一位龟兹国的法师正在苦苦相劝,他说,罗炎大师,您也曾经贵为相国,也是半路出家,如今这情况,不妨还俗啊。

罗炎闭着眼睛打坐,一句话也不说。

不知道过了多久,罗炎突然听到一个清朗的女人声音,说着龟兹语,然后又闻到自己对面传来一阵芬芳。

这个时候,龟兹法师用印度语跟罗炎说,公主耆婆就坐在你的对面,她说了,你若不从,她绝食到死。

就这样,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耆婆不吃不喝,静静的看着眼前同样绝食的罗炎。

终于,在第六天的时候,罗炎睁开了眼,接受了眼前的耆婆。

然后,第二年,他俩的孩子就诞生了,取名——鸠摩罗什(Kumārajīva)。

传说,在耆婆怀孕的时候,她突然变得异常聪慧,甚至直接开口用印度梵语和法师们交谈,法师们纷纷称奇,认为这一定是因为耆婆怀上了一颗智慧的种子。

等到鸠摩罗什出生的时候,雪山上又下来一位高僧,他在看过鸠摩罗什的相貌以后说,曾经,佛陀释迦牟尼有32相,做国王能安定天下,做圣人能教化千古,而如今,我看这个小孩,竟然生出了30相,是做国王的料,但他差那两相,显然又做不了国王,他会和佛陀一样,选择苦修,佛陀在35岁的时候战胜魔王,洞悉智慧,而他,如果也能在35岁之前战胜魔王波旬,他将是第二个比肩佛陀的圣人。

否则,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法师罢了。

说完这话,耆婆又问大师,如何叫做战胜魔王波旬呢?

大师答,不破戒。

佛国龟兹

这段故事发生的时候,中国这边的三国时代刚刚结束50多年,统一三国的司马家又已经被北方的胡人赶过了江淮,偏暗东南。

而这期间,西域的土地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国家,史称西域三十六国,他们大多信仰佛陀的教化,礼佛通商,靠着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他们不仅文化发达,还一个个富得流油。

而龟兹正是当时西域三十六国当中最富有、最文明的一个。

那会儿,丝绸之路上的僧人们会不停的行走,传播学问也互相交流,他们一般会在一个邦国居住三个月,而这三个月里,国王会为他们提供供养,他们则在这里传播教化,开坛讲经。

国王们为僧人开凿石窟、建造佛寺,这是供僧人们居住、修行的旅馆,而为了让自己更加虔诚,国王们也会竞争似得,把这些佛寺和洞窟修建的一个比一个华丽,比如,前面说的那个克孜尔石窟,他其实就是当时的龟兹国王为僧人们开凿的洞窟,洞窟中的这些蓝色,都是用青金石磨成的天然颜料,非常昂贵,直到欧洲中世纪,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为教廷创作壁画的时候,也都只敢拿这些蓝色的颜料做点缀,这些颜料,价比黄金,但在龟兹洞窟当中,它们就像蓝色油漆一样被整面墙整面墙的大量涂装。

由此可见当时的龟兹国,是多么的富裕和虔诚。

所以,还记得吗?

鸠摩罗什的爸爸,罗炎,也是一个这样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僧人,因此,我们不难推测,那个他和耆婆相视而坐的故事,就应该发生今天某坐石窟当中……

后来,罗炎和耆婆成婚,耆婆也非常尊敬洞窟里的僧人和法师们,她经常带着小罗什在这里长住,跟法师们学习,所以,小罗什学的特别杂,用今天的观点来看,他在这里是跟着来自东西方各国的大师们学习,什么逻辑学、语言学、天文学、数学、医学、草药学甚至是密教神通和黑魔法这些小罗什都是略知一二。

罗什6岁的时候,就能用梵语、龟兹语还有各种西域语言和过往的大师们辩论。

大师们啧啧称奇,也就把龟兹有个天才少年的故事,一点点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然后,到了罗什7岁的时候,母亲再一次从皇宫前往洞窟的郊游中看到了坟冢和枯骨,她突然感受到,财富如同草叶上的露珠,生命就像风中的蜡烛,于是,他们自己的老公说,我要出家修行,追寻智慧。

可想而知,老公罗炎是什么心情,7年前,我好好一和尚,你逼我还俗,如今7年之痒,你又说你要出家,闹着玩儿呢?

虽然我们不知道罗炎后来的态度,但是,从历史记载上来看,罗炎这次并没有再次追寻耆婆。

因为,后面的故事说,耆婆出家了,带着自己的儿子——7岁的小罗什一起出家,而故事里,并没有提到罗炎如何,也许,他在龟兹拜相,继续在帮国王建设龟兹吧。

总之,耆婆带着罗什,就跟当年的罗炎一样,开始了托钵化缘的苦修生活。

然而,问题还是一样,在龟兹,在西域,所有人都认识耆婆,母子俩总是能轻而易举的得到非常丰厚的供养。

所以,耆婆决定,带着罗什,再次翻越雪山,去山那边,在一个没人认识自己的地方,重新开始苦修。

雪山罗汉

这天,在帕米尔的雪山上,一位苦修的阿罗汉看到远方来了两个人。

是一位年轻的比丘尼,带着一个头顶钵碗的小和尚。

罗汉叫住比丘尼,跟她说,你的方向走错了啊,我看这位小和尚的面相,将会在东方成为圣王,35岁战胜魔王波旬,他就是第二尊佛陀。

相同的预言再次出现了,但这次,预言提到了东方。

接着,翻过雪山,然后又出现了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来自印度传说,一个版本来自南怀瑾老先生的讲述。

先说印度那边的说法,说是小罗什和母亲来到了一个印度城邦,在城里供奉着一件圣物,是释迦牟尼佛当年苦修化缘时用的佛钵。

曾经,有一个印度国王用500匹马来拉这只佛钵,但是根本就拉不动。

但是,当小罗什走进佛钵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这些故事,轻轻一举,竟让将佛钵高高的举过了头顶,所有人当场拜服,而与此同时,小罗什心中也闪过了一念头——我为什么举得起?

突然,就在这一刹那间,佛钵重重的又摔在了地上,小罗什也拿不动了。

然后,在说南怀瑾老先生的版本,他说,这个故事其实是这样的,当时,妈妈一直把化缘的钵放在小罗什头上顶着,这个钵很大,很重,施舍人会将饭菜、红包、供养什么的,全部放在这里钵里面。

但小罗什从小就这么顶着,也从来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然而,随着小罗什一天天长大,有一天他突然觉得脖颈一沉,钵里的饭菜和供养撒了一地,妈妈责问,你怎么搞的?

小罗什笑着答,心动了。

原来,这两个故事都是一样充满了禅机,不懂事的小孩,心无旁骛,自然拥有超能力,而当他心动的那一刹那,他的超能力也就会瞬间消失。

如果是中原人讲禅机故事,可能讲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在罗什的故事中,后面还有续集。

罗什又跟妈妈说,心动之处,看来就是命运归宿,我们就在这里修行吧。

有人说,这里是雪山之下的疏勒国,有人说,这里是雪山之外的罽宾国,也有人说,这里是印度河边的犍陀罗国。

总之,没人知道罗什究竟在什么地方修行,但人们都知道,罗什这些年的修行,走遍了雪山南北,无论是西域、印度还是阿富汗和伊朗,大小佛国,都开始流传罗什的故事,因为,有一个新星正在冉冉升起,有一位圣王似乎即将诞生。

据说,就在心动之处,罗什见到了一位叫做须利耶苏摩(Sūryasoma)的高僧,他是西域莎车国的王子,他向罗什传授了龙树菩萨的奥义,以及大乘佛法的经典。

龙树菩萨(Nāgārjuna)是在喜马拉雅山修行的为一位古代高僧,出生于南印度的一个贵族家庭,他先是学完了印度教的吠陀经典,然后又在喜马拉雅山里,精通了密宗和显宗,但最后,他一生传播大乘佛法,被认为是汉川佛教的祖师爷,日本人称他为八宗共祖,西藏密宗也称他为传承上师之一。

于是,罗什在学习了龙树菩萨的奥义以后说,我曾经就像一个不认识黄金的人,以为黄铜是世间最美妙的东西。

从此以后,罗什渐渐收起了自己的小乘以各种天文地理,杂七杂八的学问,专心以大乘要义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然后,鸠摩罗什的学问越来越高深,名号也越来越响亮,各国的君主、国王都想请他去讲法。

而在20岁这年,他却选择跟随母亲,再次跨过雪山,回到塔里木河河畔,回到自己的老家——龟兹国。

龟兹圣王

龟兹国王白纯,也就是鸠摩罗什的舅舅,出国三百里迎接。

从此以后,龟兹有了圣王,所有人都敬仰鸠摩罗什的学问,而这学问和荣誉,其实也和玄奘故事里我们说过的一样,按照古印度传统,每一个大师,都是要靠辩论来立足的。

公平竞争,无论是小乘、大乘,还是旁门、外道,如果你不服,随时来找我辩论,我如果辩输,不仅名誉扫地,按规矩,搞不好还要割舌或自杀。

所以,龟兹国王就这样得到了一个当时最强的学问大师——鸠摩罗什,他每次开坛讲经,周边各国的贵族都不远万里的聚集过来,他们匍匐在地,让鸠摩罗什踩着自己的脊背,一步步走上讲经台。

龟兹圣王的名声也越传越远,甚至向东,传过了大漠,传入了关中,传到了中原皇帝的耳中。

这个中原皇帝叫做苻坚。

苻坚建立的朝代叫做秦,为了和秦始皇的那个秦作区别,一般被称作前秦。

苻坚很像把鸠摩罗什请到长安来,这样,他就可以轻而易举的领导西域大大小小的佛国,甚至能把自己的触手伸过大雪山,染指印度和波斯的领地。

但是,在实施这个大计划之前,苻坚有一点小问题要解决一下,那就是偏暗东南的司马家,那边还有一个东晋,得把他们先统一了,这样才能更好的向西进军。

于是,苻坚兵分两路,一路有自己率领,号称百万大军,发誓要饮马长江投鞭断流,铲平东晋。

另一路由自己的大将吕光率领,号称二十万大军,实施斩首行动——攻灭龟兹,活捉鸠摩罗什,将他请来长安。

接下来的故事可想而知,西域小国,都是城邦,哪一个挡得住吕光的二十万大军?

大军碾压过来,鸠摩罗什的妈妈准备和其他贵族一样,向西逃亡,临走前,她想像小时候一样,再次带着罗什翻越大雪山,但是,罗什拒绝了妈妈,他认为,这正是当年的预言,是佛陀要让自己去往东土的预兆。

就这样,大军很快就攻破了龟兹,鸠摩罗什也就被吕光俘虏。

但吕光一看到鸠摩罗什就不高兴了,传说,吕光是汉高祖老婆——吕雉的后代,他们老吕家从来都是心狠手辣还嫉妒心爆棚,吕光看鸠摩罗什这么年轻,皇帝就让自己带二十万大军前来抓这么个和尚,心理有点儿失衡,于是,他决定先狠狠的羞辱罗什一番。

他先是把鸠摩罗什请过来,让人逼他吃肉喝酒,罗什坚决不从,吕光就大骂着说,你老爹当年不也破戒了吗,才弄出你这么个小崽子,你有什么可装的,灌给我继续灌。

灌完以后,吕光还不痛快,就又把龟兹公主抓上殿来,继续说,罗什,你老爹当年不是破戒娶了龟兹公主吗?

我今天让你也得娶了这龟兹公主,哈哈哈哈,吕光大笑着让人又把龟兹公主灌醉,然后,再帮公主公罗什锁到同一间密室当中,当然,灌得是药酒,印度产的那种。

就这样,在密室当中,罗什见到了魔王波旬,波旬号称第六天魔王,是天魔之首,他为了自己的快乐之源,会诱惑、逼迫世人,让他们沉溺于欲望的享乐之中。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35岁成道之前,也是和波旬大战了三天三夜才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

这个故事至今都还能在克孜尔石窟的残存壁画上看到,当时,罗什的脑海里一定是一幅又一幅的壁画,他想到了佛陀,想到了那个预言,而在魔王波旬的诱惑攻击下,龟兹公主在密室中缠绕了上来,罗什体内的药物和欲火也开始熊熊燃烧。

终究,罗什没能战胜波旬,他破戒了,这年正好35岁。

前往东土

在前往东土的路上,吕光继续羞辱罗什,别人都骑马,吕光让罗什骑牛。

罗什闭目养神,对周围的嘲笑和戏谑不管不顾。

于是,吕光又命人把牛换成没有驯服的烈马,然后,大家看着罗什一遍又一遍的被烈马摔下来,全都哈哈大笑。

但即使这样,到了这天晚上,罗什还是毕恭毕敬的来求见吕光。

吕光不知道和尚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请来进来。

罗什说,吕将军,我略懂天象,如今大军扎营的地方不详,恐怕会爆发山洪。

吕光一听就怒了,自己身为大将,行军打仗,安营扎寨,会不会爆发山洪,还用你教?

吕光让人把罗什撵走,而就在当晚,大军果然遭遇山洪,折损了一两千兵马。

吕光从此开始畏惧这个和尚,而罗什则在军营中,只身连夜为亡灵们超度。

继续往前走,当大军走到今天的甘肃武威市,也就是当时的凉州地界的时候,吕光突然得到一个消息——那就是,和自己兵分两路的苻坚大军,竟然在长江边被东晋击败,这一仗叫做淝水之战,苻坚在战乱中被臣子篡位,这个篡位的臣子叫做姚兴,他取代了苻坚的秦朝,定都长安,史称后秦或者姚秦。

吕光和姚兴原来算同事,眼看着姚兴干掉了老板,其他的同事也纷纷割据,于是,吕光索性不走了,带着鸠摩罗什停在凉州,建立了割据政权——后凉。

这一段故事,在我们的历史中,叫做五胡十六国,相当复杂。

总之,罗什和吕光一起,停在了凉州,凉州在临洮之外,所谓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过了临洮,就是中原,而现在,凉州和中原近在咫尺,鸠摩罗什却无法完成自己的心愿,当真是预言应验了,他注定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法师,以破戒僧的身份,渡过这一生吗?

鸠摩罗什没有放弃,他还记得预言的下半句,自己一定要想办法,前往东土传法。

但是,在凉州城里,他始终被吕光是的士兵监视和软禁着,他无法像后来的唐僧玄奘一样偷渡逃跑,同时,他也逃不掉,因为,从凉州往东,过了临洮,通用的语言是汉语官话,他暂时还不会汉语,如果要去东土传法,那就先学会东土的语言吧。

于是,鸠摩罗什这么想着,就开始跟他身边最亲近几个守卫学习,一边向他们传播佛陀的教义,一边留心总结他们的语言和文化。

就这样,三年过去了,罗什跟士兵们学会了很多种中原方言,再过三年,罗什结识了前来凉州游学的大僧人——僧肇,僧肇和罗什聊的非常投机,于是,罗什开始通过僧肇学习中原文化,又过了三年,僧肇拜别,临别前邀请罗什来中原拜访自己的师傅——道安。

接着,第四个三年,道安门下的一众弟子来时纷纷赶来凉州,罗什的中原文化日益精通,这些弟子们也把罗什的思想和大名渐渐传入了中原。

再到了第五个三年,中原日渐平静,姚秦皇帝渐渐统一北方,他听说了鸠摩罗什的大名,于是,写信给吕光,向他讨要罗什。

这个时候,吕光已经把罗什囚禁了15年,虽然还是看守关系,但事实上,吕光也已经明白了当年苻坚皇帝为什么如此看中罗什,罗什是一件绝对不能放弃的战利品啊。

于是,吕光拒绝,然后,两年以后,姚兴的十万大军远征凉州,又像当年一样,不惜踏平凉州,也要抢夺罗什。

长安·草堂寺

从今天的西安市出城,往西南走20公里,你会看到一座不起眼的草堂寺。

再从草堂寺抬头,眺望远方的秦岭,你会看到一座像玉圭一样,直插天空的山峰。

它叫做圭峰山。

而当年和你一样,鸠摩罗什终于在被吕光囚禁了17年之后,被姚秦皇帝姚兴抢回了长安。

然后,按照礼佛传统,姚兴要为罗什修一座寺院或者开凿一片佛窟。

于是,罗什从长安出发,往西南秦岭的方向前进。

就在他走到今天草堂寺这个位置的时候,他突然不走了,说,就这里吧。

原来,眼前的圭峰山,在罗什看来,简直是天命所归。

他说,佛陀当年得道后,在西天灵鹫山(Gṛdhrakūṭa)修行、讲法五十年,也是这样一座拔地而起的山峰。

看来,佛陀就在这里,让我也追随佛陀,在这灵鹫山下,开坛译经吧。

接着,有人把罗什希望在长安城外开坛译经的想法告诉了姚兴皇帝,皇帝恩准,于是,整个中原,甚至是西域和印度的僧侣纷纷闻讯赶来,草堂寺,成了当时全世界最大的文化和学术交流中心。

罗什译经的方法后后世的玄奘不一样,玄奘有时候不得已,得按照皇家的意愿,搞标准答案。但罗什比玄奘自由得多,经常是,他坐在大殿中央,口述一句印度范文,四周的僧总就公开讨论、辩论,看究竟如何把这一句梵文翻译成汉语更加贴切,不仅要意义明确,还要音韵完整,因为,佛经中的音韵也是有意义,有力量的。

为什么净土宗说,即使文盲,默念一辈子阿弥陀佛也能去往西天极乐世界?

为什么西藏密宗说六字箴言,唵么抳钵讷铭吽,能够驱除一切苦厄?

其实,这都是利用了佛经音韵的原理。

接着,我们就来具体介绍几个罗什翻译的内容。

翻译一:观世音菩萨

这个翻译出自《心经》,是获得彼岸智慧,核心要义的意思。

开篇第一句,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

是不是和你背的不一样?

哪里弄错了吗?不应该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吗?

其实,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同一个人,只不过,唐僧玄奘后来重新翻译的时候,要避讳李世民皇帝的字号,把观世音改成了观自在,后面的句子,玄奘则选择了照抄罗什的翻译

而到今天,观自在菩萨的翻译已经被淘汰了,我们记住的还是罗什最早翻译的这个观世音菩萨,简称观音菩萨。

翻译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句翻译也出自《心经》,几乎就是《心经》中最广为流传的句子,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色代表一切有形的可见的、可感知的、可思考的东西。

空代表,三摩地的境界,也就是彼岸智慧的境界,这个境界究竟是什么呢?

还记得南怀瑾先生讲得罗什与佛钵的那个故事吗?

心动了,你就不空了,也就从彼岸来到了此岸,突然丧失了三摩地的境界。

不扯远了,后来唐僧玄奘翻译《心经》的时候,也是直接照抄了罗什的这个翻译,只不过用了一个倒装。

翻译三:阿弥陀佛

这个我们中原佛教最常念的佛号,也是出自罗什的翻译。

当时,他在草堂寺翻译《无量寿经》,当他听到无量寿佛这个翻译的时候,沉思了很久,没有说话,弟子们知道,这是罗什对无量寿(Amitāyus)这个翻译存在质疑。

但是没有任何问题啊,在印度语中Amita是无量的意思,Ayu是寿命的意思,两个词合起来,就应该翻译成无量寿啊,师傅这是在思考什么呢?

于是,罗什让大家讨论,据说,这个翻译整整讨论了半个月,其他的所有翻译工作都停止了,大约300多人,全部在讨论,额弥陀育(Amitāyus)究竟应该翻译成什么。

最后,罗什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说,在世尊,也就是佛陀,释迦牟尼当年,他有一个最愚笨的学生,叫做朱利槃特(Śuddhipanthaka),世尊无论说什么,朱利槃特都听不懂,只会傻笑,于是有一天,世尊跟他说,你来帮大家擦鞋吧,当时,印度的讲经坛是要拖鞋进去的,鞋子全部摆在门口。

这样,朱利槃特也就没有什么抱怨,每天就坐在门口帮其他的弟子们擦鞋。

擦了很久很久,突然有一天,朱利槃特竟然顿悟了,他变得无比智慧,是世尊门下第一个得道的弟子。

世尊问他,这是为何?

他只是依旧傻笑着答,虽然世尊的话,我听不懂表面意思,但是,我依旧在认真的听,音韵也是有力量的啊,我是如此顿悟的。

没错,音韵也是有力量的,真正的法师,是绝对不会给你解释佛经中一字一句具体含义的,你就按照梵语的音韵吟诵,也能像朱利槃特一样悟道。

罗什讲完这个故事,众弟子们明白了,而从那以后,额弥陀育(Amitāyus)无量寿佛,也就被直接音译为阿弥陀佛。

至于阿弥陀佛这四个音节究竟有没有力量?

我相信任何一个接触过净土宗的人,都能很肯定的告诉你。

这就是鸠摩罗什当年的翻译。

翻译四:极乐、地狱、共命鸟

极乐(*Sukhāvatī*)、地狱(Naraka),这两个概念也是鸠摩罗什最先翻译过来的。

地狱很好理解,我们文化很快就将它吸收了。

但是,极乐、极乐净土,这究竟是什么概念呢?

其实,鸠摩罗什在当初翻译的时候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中原文化当中,似乎很难理解极乐的思想,后来人把这个词又翻译成极乐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算是一种解释和扩充,但是,这个净土、这个极乐世界,究竟是什么呢?

像耶稣和穆哈默德说得一样,流着蜂蜜和牛奶的天堂吗?

显然不是,因为,鸠摩罗什当年,在翻译极乐的同时,还翻译了一个词,叫做共命鸟(Jīvajīvaka),说是雪山中有一种双头鸟,共用一个身子,一个头总是能吃到美味的果实,而另一个头只能吃到烂果子,于是,那个吃烂果子的头心理就不平衡了,终于在一次觅食的过程中,它故意吞下了毒果子,导致大家一起死亡。

这是人心中矛盾和纠葛、善良与邪恶的象征。

所以,极乐是什么?

极乐就是那样一个世界,哪怕是共命鸟也能在那里幸福的生活、歌唱,善恶可以和谐相处,善包容恶,恶也能包容善,善恶一体,就是极乐。

这样的世界存在吗?

但愿吧。

翻译五: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句话直到今天都被很多人大量引用,其实,它出自罗什翻译的《金刚经》,多读几遍,真的,不需要解释,音韵就能告诉它的真正含义。

后来玄奘重新翻译,是这样的,*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以下还有各种翻译版本,大家也可以感受一下:

*隋·笈多译,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见如是,此有为者。

陈·真谛译,如如不动,恒有正说。应观有为法,如暗、翳、灯、幻,露、泡、梦、电、云。

元魏·菩提流支译,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是不突然觉得罗什深不可测?

因为,对比上面的翻译,似乎对汉语文学的造诣,他也是非常深厚啊,翻译的语句极其优美,一直流传到今天,汉语变了又变,他的语义和意境,都还能与今天的环境相容,让我们一看就明白它要表达什么。

真的是厉害,还有更厉害的,最后再说一个我个人最喜欢的罗什的翻译。

翻译六:烦恼是道场

烦恼是道场,这句话出自罗什翻译的《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

维摩诘(Vimala-kīrti)是一个古印度在家修行的居士,并未出家,《维摩诘经》就是记载他的言行的一部经书,所以,维摩诘的语言是非常直白和通俗的。

因此,罗什在翻译《维摩诘经》的时候,也摒弃了前面梦幻泡影,那种《金刚经》中的华丽,非常直白的说道,烦恼是道场。

当时,《维摩诘经》在中原掀起了很大的波澜,很多文人学者都极崇拜这部经书当中的思想。

比如著名的诗人,王维,他字摩诘,合起来就是王·维摩诘。

所以,由此可见,罗什的翻译是多么的征服人心。

情僧的传说

回到罗什的故事,他在草堂寺里翻译出一篇又一篇的同时。

暗地里,也有一个情僧的传说开始四处流传。

就像有人在故意诋毁罗什一样,长安城的市井里开始有人说,草堂寺的那个番僧,不过是个花和尚,最早娶了龟兹公主做老婆,前几年接受了姚兴皇帝送给她的十个侍女,听说最近这几天,他又主动向皇帝姚兴要了两个侍女,加一起,十三个妻妾了啊。

这段市井传闻后来被南边司马家的《晋书》记载了下来,说是,有一天罗什在草堂寺讲经,满朝文武、皇帝姚兴还有高僧大德上千人都在聆听,突然,罗什不讲了,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皇帝姚兴身边说,我刚刚看到有两个小孩儿爬到了我的肩膀上,看来这是需要妇人相助的信号啊。

姚兴立刻一拍大腿,懂了,大师,懂了,于是,赶紧从宫里选了两个宫女送过来。

*《晋书·列传第六十五》

罗什忽下高坐,谓兴曰,有二小儿登吾肩,欲鄣须妇人。

兴乃召宫女进之,一交而生二子焉。*

这段记载是不是让你觉得不可思议,一般故事里都说,是姚兴在暗中害怕罗什,所以要像吕光一样,强行塞给他十个老婆,说是要让他留下圣种,其实还是想以破戒的把柄来控制罗什。

但在这里怎么突然变了,这不是姚兴强塞,而是罗什主动索要啊。

这当中的原委可能非常复杂,因为,罗什想要在东土继续译经,他知道,必须得到皇帝姚兴的支持,而如何让皇帝姚兴支持自己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自污,后来的玄奘为了译经不也攀附过唐太宗和武则天吗?

所以,罗什情僧的传闻,在当时应该是尽人皆知的,这是他为了译经必须做出的牺牲,就像命中注定一样。

但罗什还是做过两件事儿用来自证清白。

第一件事儿就是罗什跟大家说,你们都爱莲花的高洁,但殊不知,莲花也是从淤泥中发出……

第二件事儿更加直接,有一次,罗什请众僧人吃饭,僧人们坐定,他们每人面前都摆着一个钵碗,钵碗被盖着。

罗什在上面说,各位请吧,于是,大家纷纷打开盖子,但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直摇头,钵碗里全是缝衣服的针啊,这怎么吃?

正想着,大家突然发现,罗什正在咕噜咕噜的吃针,吃完以后,罗什淡淡的说,在座的各位,要真能有吞针的本领,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学我,否则,老老实实的给我遵守戒律。

原来,这是一场危机公关,当时,由于罗什的情僧事件越闹越大,连他的助手们也都开始议论罗什,还在私底下说,罗什能娶老婆,为什么让我们遵守戒律,他娶得,凭什么我们不娶的。

这个故事,叫做罗什吞针,非常有名。

罗什的遗迹

就这样,在草堂寺又居住了12年以后,罗什突然有一天说,我要走了。

我走以后,请将我的肉身火花,如果我翻译的经书没有一字一句的错误,那么我的舌头将在烈火中留存。

果然,火化以后,鸠摩罗什的肉身变成了灰烬,唯独舌头变成了舍利,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颗舌舍利,后来,按照遗愿,这颗舌舍利被送回罗什的故乡,但不知道为什么,今天甘肃省,武威市鸠摩罗什寺的僧人们声称,舌舍利,就在他们守护的这座佛塔之下。

也许,当年的姚兴,终归没能允许罗什返回故乡,返回龟兹,也或者当时护送的队伍又碰到了的什么变故,不得不让罗什的舍利永远停在了凉州,停在了武威。

很多很多年以后,日本人突然拿出了一个舍利盒,上面绘画着远古龟兹国的生活场景,贵族们穿着西装一样的华美服饰,弹着琴、唱着歌,似乎生活中充满了对佛陀的敬意,充满了幸福的气息……

日本人说,就是当年,他们的大谷探险队,在勒柯克之前,从龟兹古国挖回来的艺术珍品,这可能就是鸠摩罗什故乡的最真实的写照吧,佛国龟兹,连接起了东西方的交流。

而一进步追问他们当年大谷探险队还有哪些发掘,日本人会说,在京都嵯峨野的清凉寺,那里供奉着一尊释迦牟尼的立身佛像,它就是当年,鸠摩罗什从印度背会龟兹王宫的圣物。

也许,罗什最珍贵的遗存,不在日本,也不在德国,它已经在1500多年前就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文化当中,所谓,烦恼是道场,罗什的大半生在烦恼中度过,他被囚禁了整整29年,但他却把这29年当中,为我们留下了无边的思想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