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风的咏农诗
《悯农》原为两首,我们在小学语文课本上读到的是其中之一。虽然仅读了其中之一,但农民种地的艰辛与劳作时的场景便跃然纸上,字里行间的写实风格令人震撼。
悯农之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之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一首诗讲到,农民们在春天里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会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一块田浪费,然而还是饿死的农夫。这就是唐代中期的社会现实。
第二首诗的写实风格更为白描化,头顶烈日在田间劳作的农民,用力挥动着锄头,汗水滴到禾苗上,顺着禾苗渗入土壤中。然而,有多少人在面对盘中美味时,会想起这些美味都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换来的。如果说第一首诗是对社会现实的白描,那么第二首诗就是对每个人生活和思想的真实写照。那个不知道农民艰辛的人,正是你、我,还有身边的他。这就是全诗最有力量的一句,也是最能催人泪下的一句。然而,写出这样接地气诗句的诗人,却有着不平凡的一生。
《悯农》帮李绅敲开仕途大门
诗的作者名叫李绅,是中唐时期的一位诗人;不过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大唐宰相。李绅出身于小吏之家,他的父亲曾任一县之令,这使他幼年时有机会接触到农民,见识最接地气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见识农民们汗珠子砸脚面的劳作有多么艰辛。这些成了他早期创作的重要素材。《悯农》的问世,就得自于他青少年时期积累的这些农村生活素材。
李绅三十岁前都以诗人自居,而《悯农》正是作于这一时期。此时的李绅谦虚好学,刚中了进士,正是英姿勃发之时,便带着这两首诗求见了时任御史的吕温。吕温没想到,一位出身官宦之家的公子,居然对低层生活如此了解,能够将农民的劳作过程、低层社会的现实揭露得如此透彻,可见此人必然报有深深的赤子之心。于是吕温就向上级举荐了李绅,并称赞李绅日后必为卿相。可见赞誉之高,也看得出李绅这两首诗的确打动了吕温。
后来,李绅果然官至宰相,而不得不说,是《悯农》帮他敲开了仕途的大门。
《悯农》的政治用意
那么,《悯农》除了是一首农事诗外,还蕴含了怎样的政治寓意呢?它又凭什么能够流传千年呢?
不可否认的是,《悯农》矮小精悍、朗朗上口,有一点像今天的口水歌,简单好记,言辞直白,又不失深意,便于传唱,这是它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诗中出现了“春种”“秋收”“四海”“无闲田”这些统治阶级关注的重要字眼儿,一是顺应了古代农业社会的特点,二是写出了社会现实。农民们饿死不是因为自身懒惰,而是因为连年征战、藩镇割据等弊政。而这些弊政正是御史关心的话题,正是因为李绅敢于说实话、说真话,才使得吕温这位御史对他另眼相看,可谓是投其所好。或者说,李绅是为自己的作品找对了懂行人。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悯农》诗意的教化寓意,成为教育下一代珍惜粮食的重要范本。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都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农业生产就会出现问题,导致经济也会跟着出现问题,所以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农业发展。李绅这两首诗可谓是切准了封建时代统治阶层的脉,这是它流传下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不管这首诗是农事诗还是政治诗,作者李绅的创作初衷又是什么,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诗本身的教育意义,这是中国历来对农民生活、农业发展重视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