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常识>

安徽四大糕点是什么?老合肥的“四大名点”,你吃过几样?

时间:2024-12-23 08:30:08 浏览: 100

导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一座城市里,“老字号”名吃可以说是当地美食文化的独特代表,是老百姓引以为傲的味蕾名片,也是外地游客了解这座城市的便捷窗口。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庐州老字号”已经不只是一种美食、一种产品,更是文化的坚守。

提起合肥的传统糕点,老合肥谁没吃过“四大名点”?麻饼、烘糕、寸金、白切,这也曾被誉为合肥最有特色的土特产,鼎盛时期,合肥人以及来肥出差的游客排队购买“四大名点”的场面,曾经成为庐州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01

麻饼

相传早在北宋时代,合肥就生产一种形似铜钱大小的实心饼,名“金钱饼”,风味可口。春节期间,人们图个吉利,把它散给拜年儿童。

又传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时,合肥人张德胜,也是朱元璋的水师将领,为了筹办干粮,当水师至裕溪口,派人到合肥定做一种大“金钱饼”,以糖作馅,酥甜可味,水师们吃了家乡特制的饼,士气大振,战胜了元军。

特制的这种大的“金钱饼”,就叫麻饼,以饷水军。朱闻讯后,称之为“得胜饼”。张死后,被追封为蔡国公,故又称“蔡国公饼”。

李鸿章官府主事,刘东山回合肥开杂货店,店名叫刘东泰,把“得胜饼”改制为麻饼,在选料和做工上特别讲究,并在门市上现做现卖,每人限购一个,因此名声大振。

他同时将十个麻饼包成一筒,贴上“合肥刘东泰大麻饼”,红纸金字标签,于春节前送八百筒给李鸿章,李尝后认为“风味俱佳,堪与苏点媲美”,便将麻饼分送给大臣。从此,刘东泰麻饼名扬全国。

02

烘糕

而烘糕的故事也同样精彩。很多人认为烘糕顾名思义,是烘出来的糕点,其实这里面也有个历史传说。合肥生产的烘糕,具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传说始于北宋末年。具有润肺消喘的功效。久放不会变味,不减焦酥,便于贮存携带。

北宋末年,在淝河之滨居住着一户翁氏人家,翁子从军在外,婆媳二人相依为命。儿媳十分贤惠,对婆婆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一次翁老太生病,翁媳为使老人能吃点东西,就突发奇想,将在外讨得的一点面粉和糖加水拌和,做成薄饼入锅烘烤,至薄饼焦黄。翁老太尝后胃口大开,问儿媳:“这是哄糕?”(哄,合肥方言,“什么”的意思。)儿媳随口答道:“是翁糕。”以后,儿媳就经常做此糕给婆婆吃,老太太思儿心切,每次都留下一点准备给儿子回来吃,也让儿子知道媳妇的孝心。


一日,岳将刘琦大败金兵凯旋,领兵经过翁老太家门,翁老太视其如子,叫儿媳拿出翁糕犒劳将士,从此翁糕就传开了。合肥“翁”“烘”音似,久之,就成了烘糕。后来,合肥民间糕点师将烘糕的做法和配料加以改进,做成小长方形薄片糕点,这就是流传至今日的“烘糕”。

03

寸金


“寸金糖”的名字,首先当然是来自于它的外部特征:寸把长,银光闪,金条状,芝麻香。外裹着的白芝麻芬芳四溢,内心里的芝麻馅酥松可口,而中间的夹层则有筋有骨有嚼劲,实乃徽州的夹心酥糖。古徽州人家的早茶晨曲,尤其是人们望眼欲穿终于盼来的大年“初一朝”,就是从品尝那八仙桌上徽州锡格里的寸金糖开始的,它讨取“开门见金见银”的口彩,意在获取“年头甜到年尾”的吉祥。

“寸金糖”的名字,还有深层的寓意:所谓“寸金、寸金”,便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之深意;所谓“春节、早茶”,便有“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之美意。因此,“寸金糖”,便成为徽州传统糕点中最与民生相关联、最具醒世恒言况味的茶点,其间蕴含丰富,无不闪烁着令人受益无穷的千古民谚,华夏文明的人生之道、真理之光,这也正是广大徽州人之所以要世世代代传承着、保留着“寸金糖”的主要原因。传统犹珍,古训犹在,民谚犹灵,因之“寸金糖”依然备受今人的喜爱。

04

白切

白切,又名“浇切”,已有百余年历史,清光绪帝时就已闻名于世。块方,片薄均匀、质白透明,表层伴有芝麻,香、甜、脆俱佳。白切中“白”和“切”,都各有各的意思。白切的“白”即没添加任何调味材料,“切”即一种刀法运用。白切口感酥脆,甜而不腻,清香味美,是糯米制品中独具特色的品种。

尽管如今四大名点已不太适宜年轻人的口味,但不少合肥家庭里还是少不了这一待客之礼。在各大超市都有卖,价格便宜,盒装散装均有,可即时品尝,亦可做手信带回家。

最新推荐